一家化妆品企业,源自法国、日本、韩国、俄罗斯、越南,消费者的看法差别极大,这是消费者对国家和行业的认知投射到企业身上形成的反定位。
一家服装企业,源自香广网站推广、广东、浙江、河南、内蒙古,消费者的认知差别同样很大,这是消费者对地区和行业的认知投射到企业身上形成的反定位。
一家内地糖果企业坚称自己是“上海品牌”。作为内地企业,该企业被反定位了;作为上海企业,它有了定位的资格。
一家内地高端保健品搬到沿海了。在内地,它很容易被反定位;在沿海,它比较容易定位。
当海尔到美国投资建厂时,他意识到他已经获得了“美国海尔”的新身份。10多年前,“中国海尔”与“美国海尔”虽然同为海尔,但在国外受到的待遇差别巨大。比如,有些国家法律禁止中国企业收购该国品牌,但在美国注册就可以了。
法国时装、巴黎香水、德国啤酒、瑞士军刀、韩剧、美国高科技,这些都是基于历史认知和集体认知所形成的思维定势,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,你一亮相就容易被反定位。
温州纽扣、顺德电器、晋江服装,这些都是体现反定位的语言。身为其中的一员,太容易被反定位了。
如果你的企业或品牌属于一个具有先天优势的国家、地区和行业,那么,你的“出身”就是你的先天竞争优势。一个在北京注册的咨询公司,就敢比在省会注册的相同实力的咨询公司提出更高的报价,而被咨询企业竟然会默认。
如果你的企业或品牌不幸位于负网络推广面认知的国家、地区和行业,那么,或者你做出更多的努力,或者你要改变“出身”。一些企业小有所成后会“迁都”——总部迁移,其目标就是改变不利于自己未来发展的反定位。
如果你身处弱势环境,因为消费者的反定位,你就身处逆境。
如果你身处强势环境,同样因为消费者的正面认知网络营销,你就能够“借东风”。
一个企业或个人单枪匹马能够改变不利于自己的反定位,甚至改变对群体的反定位吗?
答案是可能的,但努力是艰难的。
信息网址:http://www.khcha.com/ziyuan/view14193.htm